【微攻略】榮冠模式-球隊組成心得 20200914ver
新生入學後,先確認先確認想要練的角色,一般來說,建議一投四野,畢竟能進職棒的,最多就是五人,
在輪值方面,基本上是以五個三年級與四個二年級組成先發輪值
(個人是比較習慣將較強的天才或是OB一年級直接放上先發練)
替補部分就是一般是三年一個二號投手+二位野手,而我個人比較喜歡三野替補或者是把投手練成二刀流XD
一個二年級投手準備接班用,與一年級五人準備替補上場吸經驗用。
從這張表很可以很明顯看出,先發(スタメン)可以拿到100%的經驗的話,替補出場(途中出場)則是80%,板凳沒出賽(ベンチ)則是50%,不在輪值中(ベンチ外)也就是上圖中最左邊那排,只拿的到20%。
所以讓一年級上場吸經驗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如果怕一年級太菜可以用一次把五個一年級一次丟上去代跑或代守,最後在換成三年級的正式代跑或代守。
經驗從50%>80%,還可以加一些信賴度。
守位部分,中線(中外、二游、捕手)盡量由三年級,角落(一、三、左右外)則為為二年級。
三年級畢業後,就改由二年級接中線,角落給一年級接手。
所以在新生入學後,可以先以二、一年級為主體調整陣容,了解一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位置,每個人都要有兩個守位以上是最好的。
當然還是老話一句,看個人習慣,自己有不少一年級的天才或OB秋季大會就接中線的,但是多守位絕對是必須的,比較好靈活調整。
下圖就是明顯的例外,一年級捕手天生帶キャッチャーA,自然就被我排上先發,游擊手(其實應該是二壘,放錯位置),也是能力不錯,就直接補上了。
夏甲結束,三年級畢業後,就是準備讓剛剛練的那些一年級補上。
如上圖,輪替名單共18人,原則上就是把一、二年級的第三號投手放在輪替。
而一二年級各三位的替補,在練到基本水平後,就先朝三個不同方向訓練:代走、代打、代守。(基本培育水平可以參考 榮冠模式球員培育心得)
代走就先練走力,代打以打框為主,代守最好能兼到更多守位及一定水平的守備,
留言
張貼留言